<摘要>
台灣的政治環境頗為複雜,主要分為國民黨(泛藍)與民進黨(泛綠)兩黨, 選民結構兩者為六比四,而在差距不大的數字裡,爭取人民的支持則成為擴大政治版圖的唯一方法,而媒體在本質上有其傳播(推波助瀾)的特性,自然就會受到政治人物廣泛的利用,而針對台北市議員王育誠的腳尾飯事件就是分析政媒兩棲的典型例子。
<關鍵字>
風向球
躁進新聞
第四權
守望功能
政媒兩棲
黨政軍三退
<內容>
筆者針對此一事件提出以下的看法,並且分述如下:
壹. 影響
一. 政治面:
亦即造成政治把媒體當工具,政治人物利用傳播媒體達成特定的目的,而最常見的就是政治人物丟出一顆風向球讓媒體代為轉達,進而分析後續的種種發展,伺機窺探民意,而不必運用個人(政黨)名譽去作為賭注。 而王育誠即是利用了自己身為媒體的優勢,企圖替自己在政治上的作為加分, 進而偽造新聞,達到目的。
二. 媒體面:
亦即造成媒體把政治當專業,市場導向的新聞原則,媒體可以說是 草木皆兵,已經完全不考慮新聞來源的正確與否,一股躁進的新聞文本在台灣 媒體的環境中正持續發燒著,現在媒體對於新聞來源的處理上,根本就是有聞 必錄,不經查證,遭受利用還渾然不知。
三. 閱聽人:
經過此一事件以後,閱聽人因為媒體形象的嚴重受損,可能會導致 社會大眾對於大眾媒體產生極度不信任感,進而導致對政治的失望,政治是國家 維持運作的基礎,而媒體又是在行政、立法、司法行使之外的第四權,具有監督 社會的責任,嚴重性可想而知!
四. 社會面:
社會與媒體本是一體兩面,有如雙面韌一般,而此事件卻讓兩邊都受到 傷害,媒體的公信力也漸漸喪失,也造成了社會的恐慌,讓人聯想起在過去有眾多媒體因為缺乏檢視新聞來源而發生的錯誤報導的例子(例如中廣童丐事件),台灣的新聞媒體似乎完全沒有記取教訓,而重蹈覆轍!
我們的社會是經不起一再的衝擊的,不能只是挨打,我們要利用媒體形成一個防禦的機制,但是現在媒體該有的守望功能卻已經蕩然無存,變成了謠言製造的本源,的確值得大家省思!
貳.分析
台灣政媒兩棲的現象在受到台灣傳播委員會(NCC)所提出的黨政軍三退政策之後,會有怎樣的變化,才是我們所關心的議題,筆者整理如下:
一.本質面 :
(一)政媒兩棲 :
台灣政媒兩棲的現象已經行之有年了,名人現象的迷思,在現今媒體的文本裡仍然是清晰可見的,政治人物的群眾魅力就與媒體的利益關係畫上了等號,政治人物需要自我行銷,媒體需要名人背書,兩者有如小丑魚與海葵的關係般共生共存!
(二)黨政軍三退:
亦即是為了促進廣播、電視事業之健全發展,維護媒體專業自主,保障公眾的視聽 權益,增進公共利益與福祉,特製定本法,而在未來由NCC獨立超然行使職權,前項在組織法律尚未行使之前,廣播、電視事業與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新聞局,法律行使之後由NCC主導。
二.影響面:
(一)政媒兩棲 :
亦即利用媒體作為政治角力的工具,犧牲了公眾的權利,政治方面將會使得亂象叢生,媒體方面將會漸漸失去站在全民利益思考的立場,而只是偏向某個特定政治人物(黨派)的利益。
(二)黨政軍三退:
即可淨化媒體,將在一個公共領域的思維邏輯下主導,漸漸與人民的公共事務相結合,徹底讓媒體專權獨立,才能真正做到堅智的工作,如此才能真正堅守專業意理,重塑媒體形象。
三.法律面:
(一)政媒兩棲與黨政軍三退:
繼去年修法規範黨政軍退出媒體後,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初審通過廣電三法修正案,禁止政治人物「政媒兩棲」主持廣播電視之新聞性節目或時事評論工作,以及禁止政黨及政府利用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而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視的事業。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兩者是一體兩面,政媒兩棲的問題必須有賴NCC所提出的黨政軍三退才能有效的整頓台灣的媒體。
參.結論
一.個人道德:
傳播的力量本就是無遠弗屆的,每一位閱聽人都有可能是意見領袖,藉此影響身邊的人,如果從個人的內心出發,讓傳播行為也能注重道德,對於消息來源要追根究底,不要以訛傳訛!
二.社會制約:
我們可以依賴社會的中道力量,例如閱聽人媒體監督聯盟,抵制惡質的媒體,把媒體的使用權回歸於社會大眾,這才是我們所樂見到的,並以社會為一個有效的防禦機制,讓那些帶有政治目的的媒體得到該有的懲處,不再利用閱聽人!
三.法律限制:
立法院廣電三法(廣播電視法、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的修正,明定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但是政治人物,在廣播、電視台製作主持政論性節目未被禁止,政媒兩棲、角色不分的情形不斷引起爭議。加上政府和政黨的一些置入性行銷節目影響政黨的公平競爭,因此再度提案修正廣電三法修正草案。此舉被視為是政治力退出媒體的改革。
<心得>
台灣政媒兩棲的現象,讓台灣傳播委員會(NCC)所提出的黨政軍三退的議題,引發了各界熱烈的討論,究竟執行的成效如何,我們靜觀其變,然而政媒兩棲到底要以什麼角度去定位,才是根本的問題。
筆者認為政媒兩棲仍然有可取之處,如果可以利用媒體,窺探民意,進而在政治上能有所作為,便是一個良性的互動,例如王育誠所主持的社會追緝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揭弊作為節目的主軸,企圖深入民間,引發共鳴,讓小老白姓的心聲也能讓政府官員聽到,而不是躲在象牙塔裡而已!
然而不幸的是一但政治與媒體有了利害關係時,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例如王育誠以弊揭弊的行為,就是在利益的考量下.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但賠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嚴重的損害了媒體的形象。
筆者認為既然人性無法檢驗,政媒兩棲是利是弊也就變成未知數了,最後或許黨政軍三退,才能真正的抑止這類的亂象吧!
<參考文獻>
廣電三法修正案第1條、第3條、第4條、第5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