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大眾傳播史-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大綱)

壹.前言:

本名賴河,另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等的筆名,並具備詩人、小說家等等的身分,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 。

貳.內容:

一.貢獻:

賴和將愛國的情操,訴諸筆墨,以「黑血代替紅血革命」,讓身處於日本殖民時代的人,可以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二.文學思想:

(一)殖民地下的台灣知識份子:「既是民族矛盾又是階級對立」。

(二)賴和接受史與台灣文學史書寫: 「殖民與反殖民」的認同體制。

(三)賴和漢詩的文化與時代意涵:「階段性」的思想演變。

(四)賴和的文學論述 、文化論述與反殖民實踐:與時代一同前進的人,受「現代教育」薰陶。

(五)賴和小說與台灣反殖民文學傳統的建立:「形式的意識形態」、「對話性」 、 「權力關係」。

(六)論賴和的新詩與散文:強烈現實主義精神。

(七)賴和文學的思想特質:本土思想的深刻意義。

参.結論:

「台灣人在台灣政治命運上所負荷的沉重十字架,他以一個無術可遁逃的作家心情,自己一個人承擔起來,替我們寫下了精神的糧食,他和其他人不一樣,他以台灣人的苦惱為自己苦惱,而生存下去,這是他作品中的歷史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