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

大眾媒介與社會:台灣媒體報導社會新聞的問題

<摘要>

台灣媒體報導社會新聞在近幾年裡引發了各界相當大的爭議,藝人倪敏然的自殺新聞,從發生到結束整整在媒體的版面上炒了一個月之久不曾停過,隨後也帶起了一股自殺風潮,媒體究竟是不是扮演著自殺行為的催迫者,或者媒體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關鍵字>

涵化理論
同理心
圖爾幹效應
世界衛生組織
文化變遷
心理衛生服務資源

<內容>

壹.影響:

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在這次的自殺報導上,的確有不當之處,影響的層面分析如下:

一. 閱聽人:
台灣媒體的躁進情形相當嚴重,倪敏然的事件爆發以後,各種人云亦云的報導,接踵而來,缺乏深度的報導,只會以大篇幅或接力式的方式報導,使得閱聽人在無形之中容易與現實生活相互共鳴,而產生了一股煙囪效應,傳播學者Gerbner所提出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對於電視效果的研究,認為電視取代了人們的人們其他的活動,成為資訊、觀念、意識的主要來源,經由電視灌輸了一套共同的世界觀、角色認同與價值體系,而以研究證實了電視對於閱聽人的確有潛移默化之效。

二.媒體:
新聞媒體在這次的新聞報導上過度把自殺的動機給合理化了,甚至又把自殺的整個過程巨細靡遺的報導出來,不但沒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反而給人有仿效的機會,不斷的揣測自殺的動機、原因、過程不但對於死者不敬,也傷害了自殺家屬的心,媒體缺乏同理心的報導原則,也造成了二度的傷害!

三.社會:
世界上各國對於自殺行為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中國就會被認為是不忠不義的行為,但是在日本卻是把自殺行為給美化了(武士道精神),而這些文化的不同,卻也影響著社會層面,但是要如何遏止自殺的風氣,也許是花再多的社會成本也換不來的吧!

四.圖爾幹效應:
筆者將以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作為討論,本書描述一個相當優秀的青年的悲觀經歷,藝術性的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現象及弊病根源,同時也表達了年輕人嚮往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的生活.,書中主角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維持不幸的戀愛經驗,最後因為綠蒂有了未婚夫,最後維特選擇了自殺的方式了結一生,從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我們看到了自殺行為的演譯方式,與他整個心路歷程,而這本書把自殺的行為給合理化,強調人失意時,會痛苦,會墮落,會找不到人生方向,最後解決的方式就是自殺.,這本書確實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貳.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在報導各類新聞時,已經可以主導了各種社會現象,不論是有形的或無形的,似乎都有操縱氛圍的能力,遺憾的是都不是朝著正面功能出發,反之,都是朝著負面的方式導引!
倪敏然事件發生以後,媒體即以「臺灣自殺率 躍升世界第二位」的聳動標題,報導有關防範自殺的相關新聞,並因此被引用於競選語言中,實在令人感到錯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文件(Preventing Suicide:A Resource for Media Professionals)中,詳細說明媒體對自殺相關新聞的不當報導,會引發其他高危險群的模仿行為,並且強調「對社會善盡教化之責的媒體會以適當、正確與提供協助的態度來報導自殺,可以預防因自殺造成的悲劇」。
這才是媒體應該主導的社會現象,而不是讓整個環境動亂不堪!

世界衛生組織嚴格要求,媒體報導一般性自殺新聞應遵守以下原則:
*小心而正確的解釋自殺相關統計數據
*使用經確認且可靠來源的參考資料
*不能因為趕時間而匆促下論斷
*不應使用類似「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方」或自殺流行潮的字眼;媒體不應把自殺報導成是一種對社會、文化變遷的可理解反應。

<結論>

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報導的歪風,是可以漸漸改善的,而詳細的方法如下:

一. 閱聽人:
亦即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讓閱聽人有基本判斷的能力,了解媒體的操作手法,如此就不容易受到媒體的報導所影響了,並以閱聽人改革作為出發點這樣比較容易杜絕此一歪風!

二. 媒體 :
我國媒體缺乏同理心的報導方式,已經行之有年了,從各種社會新聞的報導就可以窺探一二了,例如徐子婷自殺案等,讓受害者家屬心靈受到媒體無情的重創,當類似的新聞事件再次發生時,又會舊事重提,如果媒體都能站在相同立場 去替筆下的人物著想,報導的殺傷力,必定會減低,而在報導負面新聞時,仍然不要忘記媒體該負起的社會責任,以導正社會風氣為前提,不該只是去揣測種種自殺的原因,甚至流於怪力亂神之說。

三社會 :
我國政府未來必須正視心理疾病的問題,並且請來專家學者經營智庫,把這樣的扭曲的社會現象予以杜絕,筆者認為我們必須從自我開始做起,多去關心身邊的人,政府方面應該設立一些免費的心理諮詢中心,從一般的社區開始做起,,再漸漸擴及鄉鎮市區,漸漸讓一般社會大眾養成檢視自我心靈的習慣,漸漸去改變台灣人對於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才是當務之急!

<心得>
筆者認為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時,對於自殺事件必須避免感性的描述,尤其是知名公眾人物自殺事件的報導,絕對避免針對自殺方法以及如何獲得自殺工具的過程詳細描述,不應把自殺個案的原因過度單純化;也不應把自殺描繪成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報導的重點應該針對自殺者家屬的影響,而不是把自殺者描繪成英雄人物或烈士。

另外,對自殺的報導應同時提供民眾尋求心理衛生服務資源的訊息。

國內的自殺問題的確不可輕忽,衛生署已經規劃長期的自殺防治行動方案,其中有關請求媒體工作者配合,也是防治工作的重點項目之一,衛生署再度提醒大家,每個人多多關心自己週遭的親友,對於出現自殺意圖警訊者,應該迅速協助其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筆者也期待媒體朋友們在報導自殺新聞時,能夠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所提供的準則,不但可以避免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更能進一步為全民的自殺防治工作盡一份心力。

<參考文獻>

一.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1975,志文出版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