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台灣看馬克思主義

一.前言:

西元十八世紀正是西方工業革命的時期,使得工人革命前仆後繼而來,然而一股足以撼動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力量正在悄悄蘊釀著,我們稱呼它為馬克思主義(Marxism)。

馬克思主義是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的理論體系,一種以經濟角度詮釋世界的觀點,它由政經、哲學、社會等等體系所建立而來,而馬克思主義被世界各國的共產主義者視為理論的基礎,但是實質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實際上是屬於列寧主義,兩者的差異即便差之毫釐卻也失之千里,雖然都是以經濟角度為理論基模,但是馬克思主張的觀點卻是宏觀的,把經濟作為一項驅力,而列寧主義主張的觀點卻是狹隘的,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當做一個目標,而世人會有這樣的錯誤認知,那只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整個定義、實踐以及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流派。
  
馬克思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中,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甚至經常必須靠人接濟過生活,等到自己有生活能力之後,薪水收入也相當微薄,除了賺取為微薄的稿費以外,幾乎可以說是沒有收入可言,有時候還必須要依靠典當過生活,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我想就是因為自小的生活環境,因此影響了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態度,而家庭方面能夠給予他的資助其實也很有限,認為人類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經濟決定的,導致後來衍伸出經濟決定一切的觀點。

二.探討:
  
仔細想想台灣現今的整體環境其實跟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而他的角度絕對都是以經濟觀點去滲透各種面向,不論是經濟、政治或是社會等等都有馬克思主義的影子。

(一)政治面:

政治的目的是以各種集團替人民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個人或是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集而成的特定關係,但是這個所謂的利益就相當有趣了,例如政治的發展也是為了權力,權力就是物,因為權力等於金錢與爭奪。

(二)經濟面:

甲方與乙方在某個可以接受的條件下,由雙方相互交換條件,產生供需原理,產生一種意識形態的霸權,即是一種交易理性,人類總是認為交換所得的物品都是好的,但是充其量只是以物易物,而雙方的資本即是物,舉一個最基本的例子,好比說老闆與顧客,老闆出售貨物,客人消費貨物。

(三)社會面:

人類的世界就受經濟制度宰制,其實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這種經濟上面的束縛跟壓力,因此也常常接受一些壓迫而不得不妥協,例如說資本家對工人生於價值的剝削,但是工人是為中產階級,必須為了賺取金錢,因此仍然願意受到剝削,而不得不妥協。

三.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唯物論,其實如果把馬克思的思想印證在生活中,其實會發現他的理論很貼近我們的現實狀況,因此筆者把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結合印證,分成政治唯物論、文化唯物論以及社會唯物論三個部分。

(一)政治唯物論-藍綠惡鬥:

從政治面來看台灣政壇這陣子紛紛擾擾,大家都在爭奪的就是政治權力,其實權力就是象徵「物」,因為政黨之間的鬥爭而導致國家整體發展的停滯,其實這都是為了握有權炳而已。政黨跟政黨之間都是為了政治利益,這樣的利益表面上是爭奪政治制席次,但是實際上是金錢、權力、名聲以及利益,這些東西既有形又無形。

(二)文化唯物論-發展價值:

從文化方面來講,台灣的傳統文化亦受到經濟因素影響,而發展有了不同的轉變,其實台灣本土有很多獨創的文化傳統,好比說布袋戲或是歌仔戲,例如布袋戲需要轉型才能獲取經濟上的效益,於是在表演中增添了許多以往沒有的舞台效果,例如燈光、煙霧以及爆破等,並配合商業的宣傳手法進而吸引大眾,賺取利益得以繼續發展,不過卻也因此失去了傳統藝術的本質;反觀紅包場卻因無法轉型,進而逐漸沒落,經濟宿命論扼殺文化的生機。

(三)社會唯物論-拜金主義:

現代社會對於物質方面的價值觀有了重大的轉變,以前是以書香門第的家族在社會上,能夠擁有崇高的地位而倍受尊重,一個家族能夠出一個狀元,鄉民便會夾道歡迎且引以為傲,反觀現在的社會,思想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笑貧不笑娼」成為了目前社會的思想主軸。
台灣在50年代時期,身為藝人在一般人的眼中地位極其卑微,人稱之為「戲子」,無法的大社會大眾的認同,反觀現在的社會,因為登上大銀幕而聲名大噪的人不計其數,而一般人也不再鄙視他們的職業,甚至出現了許多「追星族」,只是為了追隨他們的腳步,追溯其源頭其實藝人能夠得到一定的尊重跟地位,是在於他們擁有名跟利,這也對應著現在社會大眾,為了不斷追求名牌以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計代價成為卡債族,這種社會型態的轉變,這正是以名利為首的思維表現。

四.結論:

馬克思主義大致上就是以唯物論為主軸,進而編寫出來的理論體系,因此我分析了政治、文化跟社會三個部分,套用馬克思的思想跟現實生活的例子相互印證,整體看起來其實馬克思主義在經過這麼長遠時間歷程以後,依舊能夠反應現今的社會情況,或許馬克思早就看透了,政治的初衷其實不是為了人民利益的權力槓桿,只是爭奪名利跟聲望的利器。

例如:大陸北京傳出小報刊登不實的消息,頭版便是劉德華被槍殺,這種誇大聳動的標題,引起了民眾的迴響而讓報紙大賺一筆,不過同時也受到關注,北京小報為了促進報紙的買氣而散布不實消息,不擇手段的只希望能夠刺激市場買氣,迎合市場的需求,一種市場導向的新聞學概念,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益的最大值。 
          
諸如此類的社會例子屢見不鮮,為了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的方式,不論是在企業公司甚至政府機關,就筆者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也是其黑暗面,表面上的政治人為好像是為了人民的福祉在努力,背地裡其實也只是權力的鬥爭。

而新聞媒體應該是當人民的發聲筒,應該是秉持一種公正客觀的腳色,替人民糾舉不法的缺失,告知人民最新最確實的消息,不過卻也有缺乏素養的媒體人,利用傳播的影響力並且看準了市場的走向,而從中散佈不實的訊息謠言,甚至為了利益的關係而向某政黨或是公司靠攏,不論是政治或是媒體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就是希望從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其實很難跳脫出這個框架,因此馬克斯唯物主義也剛好與台灣的資本主義相互印證,與其說這是一連串的不平等,還不如說是社會造就了我們這樣唯物的觀念,畢竟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真正公平的。

五.參考資料:

(一)翁秀琪 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証》台北:三民出版社。

(二)鄭翰林 2007《當代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三)楊駿 2006《社會學(概要)》台北:高點出版社。

(四)維基百科中文版:http://www.wikipedia.org/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blog, it is about the OLED, I hope you enjoy. The address is http://oled-brasil.blogspot.com. A h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