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傳播理論-涵化分析<以Most deadl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heat wave一文為例>

一.序論:

傳播學的領域本就涵蓋各個學術領域,其中包含了人類學、神經心理學、組織理論、語言哲學、精神醫學、心理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等,而每一個傳播理論都有它獨特的一面,筆者接著要介紹的就是由葛伯納(Gerbner)所提出的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它的定義在於用來研究電視效果,認為電視取代了人們的其他活動,成為意識、觀念、資訊的主要來源,並且認為電視灌輸了一套共同的世界觀、角色認同、價值體系,而這三個面向就是我們要討論的 重點,而今日的主軸不再圍繞在過去的暴力議題。

二.討論:

(一) 世界觀的理解:

人類有眼、耳、鼻、口、皮膚等等的受器,為了與外界產生互動,就必須要接受訊息,電視通常是主流意念的傳聲筒,它所表達的是一種單一面向的思維邏輯,而深深的影響著閱聽人,在Most deadl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heat wave一文當中在一開始就敘述傳播媒體會將天然的災禍(颶風、龍捲風、森林火災、地震等等)製作成為吸引人的頭條,以求一個好的的視覺感官而經常造成刺激性與戲劇性的話題,於是閱聽人受到這樣媒體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漸漸的潛移默化,自然就會去相信傳播媒體所想要灌輸人們的一套共同觀念,而此也是他們當初所想要設定並且得到效果的手法。

筆者舉出以下三個例子:

1.台灣新聞重北輕南:

台灣的傳播媒體新聞的報導總是以北部的新聞為重,輕忽了南部的新聞,塑造了一種以主體性為主的新聞原理,這樣卻是新聞自由落實上最不自由的實踐,以守門人的意念選取新聞,卻無法顧及多元面向卻只是朝著單一面向去做報導,如此資訊流通上顯然已經失衡,也產生了眾多引人詬病的問題,而形塑出一種共同的理念,卻無法打破這個藩籬,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所謂的事實,也讓對整個世界的 認知感官留下了最深刻的錯誤。

2.阿富汗主義:

亦即對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的面向在新聞報導上帶有偏頗的意識,反而吹捧第一世界已開發國家的種種發展,帶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感覺,新聞專業的實踐上,明顯不足,透過新聞媒體無遠弗屆的傳播功能,已經將這股風氣養成,使得世界各地的閱聽人在此一框架下去接觸訊息,久而久之也會被牽著鼻子走,對於第三世界發展中的國家總是給予否定的態度,這樣對於全球化的發展相當不利,充其量只是某些大國去控制,要想達到地球村的理想,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3.美國帝國主義:

亦即美國在傳播軟體硬件或其他傳播方式,單獨或是整體的使得一個國家的擁有權、控制權被宰制,對於本地的價值觀、規範、文化帶來嚴重的影響,漸漸去控制他國的作為,而被宰制的國家也漸漸的受其意識形態影響,時間一久,自然被同化。

美國帝國主義之所以會盛行,主要是因為該國政府的無能、閱聽人的被動而形成這樣意圖侵略的行為,長期影響之下,漸漸的就會扼殺本國文化,助長他國文化,而造成同質化的文化類型。 而究竟美國帝國主義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筆者分為以下條列式說明:

(1)地球村的破滅。

(2)第三世界國家拒絕與西方來往,造成閉關自守。

(3)第三世界國家拒絕與西方來往,拉大資訊中心以及邊陲的差距。

(4) 第三世界國家藉此鞏固政權。

(二) 角色認同的理解:

筆者將舉出媒體造成的性別意識去做討論,在長期報導之下,已經在無形之中造成了兩性不平等的關係,也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在Most deadl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heat wave一文當中提出了新聞被製作成一個聳動的電影,企圖引領一股熱潮,提升人氣指數,而有關性別的議題報導就經常引用相當聳動的標語,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筆者同樣舉出台灣新聞媒體在性別意識上的角色認同:

1.香爐政治:女性身體被物化,客體化,抹黑女性成就,取悅男性<李昂與陳文茜事件>

2.性緋聞議題報導:男性傷害較少,女性較多<陳勝鴻與潘燕妃事件>

3.婦女議題能見度低:亦即鮮少去關心女性<公廁女性明顯缺乏>

4.瘦身廣告:亦即走苗條的論述哲理,取悅男性<最佳女主角廣告型態>

5.寫真集:男性觀看不展示,女性展示不觀看<乳溝文化>

6.異性戀霸權:鄙視同性戀<新聞報導明顯鄙視,轟趴等字眼>

7.第四權的濫觴:記者採訪焦點偏頗<記者跟隨警察攻堅採訪>

(三)價值體系的理解:

媒介的訊息同樣的也產生了眾多的意識形態,長期受到媒體的操作,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意識,而讓閱聽人受到影響,漸漸的我們就此隨波逐流,而無法表達真正的思想,Most deadl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heat wave提到了媒體所給予的傷害往往比起那些天然災害所造成的影響還嚴重,尤其是一種偏頗的價值體系認同。

筆者整理出媒體產生的意識形態的各種類別,如下:

1.殖民主義-國與國的不平等,例如美伊戰爭,全球媒體以維護世界和平的角色支持美國,卻鮮少真正關切到伊拉克所面臨的問題。

2.黨國機器-誓死效忠國家,例如軍教片,總是表達一種絕對服從國家的思唯,為其國家犧牲奉獻也在所不惜。

3.資本主義-以自由經濟建構政治與社會,例如台灣,而有意無意的去批評共產主義,認為只有資本主義可以帶給人民福祉。

4.科技理性-新科技的迷思,例如網際網路,認為新傳播科技可以改變溝通的困境,卻忽略了其實它替代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也替代了情感的真實付出。

5.交易理論-意味資源分配表面均勻,例如貧富差距,政府鞏固國家政策最為明顯。

6.布爾喬亞-象徵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例如中產階級,塑造他們對於生活的無奈順從。

7.父系霸權-性別歧視,例如日本。

三.結論:

Most deadl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heat wave一文最後認為人類現在或許早已遺忘1999那年的熱浪,記憶或許比不上一場空難要來的深刻,它突顯的是媒體有其義務負起對人民守望、決策、教育的社會責任。

傳播的涵化效果本就有正負面的影響力,只要它是基於一個公眾領域,正當去影響大眾,便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只是針對單一的問題,過度的去揣測,那便失去了傳播的正當功能。

台灣現今媒體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一切以市場導向為原則,為了獲得最高利益,自然對閱聽人譁眾取寵,而所傳達的充其量只是去迎合大眾的文化,反而窄化了媒體該有的原則,而閱聽人若是沒有基本的媒體素養,長期受到這類不當媒介訊息的影響,在意識、觀念、資訊種種的面向,自然會產生偏頗的理解, 未來期待媒介訊息可以幫助閱聽大眾對於公眾事物能夠趨向一個正確的理解。

四.參考文獻:

一.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1992, 三民出版社。

二.彭懷恩《傳播理論》,2003,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三.周慶祥、方怡文《新聞採訪寫作》,2003,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